海师首页 外语学院首页
关注二维码
当前位置:首页 · 讲座信息
江西师范大学首席教授唐伟胜教授作题为“本体书写”与“以物观物”的学术讲座
20211118号  浏览:1593

2021年11月17日,江西师范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唐伟胜先生应邀给我校师生作题为“本体书写”与“以物观物”的学术讲座,线下及线上约100人参与。金牌顶尖高手论坛院长陈义华教授主持此次讲座,本次讲座由金牌顶尖高手论坛和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联合主办,也是金牌顶尖高手论坛学术品牌“琼州大讲堂”第97期讲座。

物叙事的三种基本模式主要是物质文化研究、生命之物/主体之物以及本体之物/物性研究。物质文化研究将叙事中的物视为一种文化符指,试图揭示物背后的文化、社会和历史所指,将物与社会历史关联进行探讨。生命之物/主体之物模式以 拉图尔、简•本妮特(Jane Bennett)、夏维洛(Steven Shaviro)为代表。拉图尔在其“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 theory)中,将人类和物视为同在一个网络中,而且都在这个网络中起着行动者的作用。简•本妮特(Jane Bennett)认为,“物”不是被动的客体,作为施事者,“物”不仅可以促进或阻碍人类计划,而且还有自己的运动轨迹和天性,她用“物的力量”(thing-power)一词来概括“物”的这种施事能力。夏维洛(Steven Shaviro) 坚持万物皆有灵的立场,认为灵性是生命的前提,“物”的价值既是内在的,又存在于与其他“物”的关系之中。本体之物/物性这一模式以布朗和哈曼为代表。布朗以“物”的实在性(realism)为前提,认为真实的“物”存在于人类语言和文化脚本之外,考察“物”如何从语言和文化的再现中溢出,显现其独立而实在的“物性”。哈曼(Graham Harman) 则认为,真实的“物”是无限隐退的,无法用传统的“幼稚现实主义”的方式加以再现。

“‘物本体’的三个书写策略”有梅亚苏的“数学公式”、博古斯特的“罗列”以及哈曼的“暗指与诱惑。”梅亚苏将完全脱离人类思维干扰的本体世界称为“广阔户外”,这个世界不受任何人类理性或必然性所规定,而是以偶然性和非理性为原则。在他看来,“能够以数学方式来表达的物的那些方面,可以被认为是物本体的性质。能够激发数学思维(公式或数字),而不是感觉或知觉的物的那些方面可被视为物本体的性质,有我还是没有我,这些性质都是一样”。博古斯特接受面向物的哲学的基本观点,认为本体之物无限隐退且互不相关,因此本体书写虽然可以涉及揭示物之间的关系,但并不需要提供任何解释或描写。他认为“罗列”是最佳的本体书写方式。哈曼提出并发展了“面向物的本体论”,重点探讨“物”的本体存在方式。提出了“四面物”(quadruple object)这一概念,认为物有四个面向,即“实在的物”、“实在的特征”、“感性的物”和“感性的特征”,这四个面向之间永远存在鸿沟和冲突。其中,“实在的物”与“感性的特征”之间的冲突最令人着迷。文学艺术的实质就是通过揭示或运作“实在的物”与“感性的特征”之间的冲突关系,来诱惑读者瞥见物深不可测的实在性。讲座第三部分,“‘以物观物’:‘本体书写’的中国解决方案”,追本溯源,探究了中国对物关注的历史与哲学思考,以道家思想、王国维、叶威廉、傅修延、李思涯等学者的研究为关注对象,探究了中国的物叙事传统和关注点。

唐教授由此得出结论,中西都有物叙事传统,与西方比较,中国的物叙事传统更为悠久和发达。物叙事研究不仅可反观、深化、拓展中国的物叙事传统,可在新时代发出新的光芒,成为新文科建设的一部分,还可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积极进入世界理论话语的共同体构建当中。

    最后,在师生互动环节,听众踊跃发言,积极提问,唐教授鞭辟入里的解答获得了师生们的阵阵掌声与高度称赞,此次讲座取得了圆满成功。



1637573100286986.jpg

江西师范大学首席教授唐伟胜教授作题为“本体书写”与“以物观物”的学术讲座 01


1637573136359292.jpg

江西师范大学首席教授唐伟胜教授作题为“本体书写”与“以物观物”的学术讲座 02


电话:0898-9999999 邮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海南省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