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6日下午,北京大学韩敏中教授在桂林洋外语学院讲学厅举行了题目为"诗歌的情感逻辑和语言之谜"的讲座,本次讲座由外语学院陈文玉教授担任主持人。
在讲座中,她首先强调培养外国文学学习和审美能力对外文系学生的重要性。读懂外国诗歌的过程是找寻独特之处的过程,也是对不同时代、文化的理解以及与自身文化相互比较的过程。随后,教授向我院学生分享了几首外国著名诗歌并对它们进行了多角度的解读。针对"The Rose Family"中诗歌的韵、用词和时态等,教授向我院学生提问、进行互动,共同探讨其独特的语言魅力。"Wind and Silver"描绘的诗歌意境十分美妙动人,教授表示此为诗歌形象的堆砌。"An Everywhere of Silver"中"it"的指代对象引起在座学生纷纷揣摩其中含义,"Had I Not seen the sun"中体现的抑郁色彩则让对作者狄更生的精神世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鉴赏外国诗歌是一个由易入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诗歌呈现出内涵的多样化和情感的不确定性,对此教授认为对于诗歌的理解并不定向,必须保持对诗歌整体解读的连贯性。对于"Holy Sonnet"这一诗歌,教授详细介绍英国"Sonnet",包括十四行诗的发展、赏析每行诗歌的意象、诗歌的修辞,诗歌意义等,引人浮想联翩。在感叹诗人丰富的想象力的同时也对其信仰和其所处的历史时代背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韩敏中教授通过解读五六首英美著名诗人的短诗,说明为何必须从诗表提供的、包括音韵意象在内的所有语言细节入手,才能抓住诗的情感逻辑,体味其质感,并提供合情合理的“阐释”。此次讲座不仅让我院学生体会到诗歌中优美的意境,还让大家对诗歌背后的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
主讲人简介: 韩敏中,北京大学西语系英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 事英美文学教学;主要研究兴趣是维多利亚时期的文学,以及与人文教育相关的话题和工作。担任《欧洲文学史》19世纪中后期英国文学主要撰稿,编写人文基调明确的《北大英语精读》(大一课本),发表英美文学及人文教育与文化性思维方面的论文若干。译著有马修·阿诺德的《文化与无政府状态》,《19世纪英国:危机与变革》;肖瓦尔特《她们自己的文学——英国女小说家:从勃朗特到莱辛》等。
Copyright © 金牌顶尖高手论坛外国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所 版权所有 2022-2025